又是一年中秋到鼎东策略,相信很多人今晚都会和家人一起赏月、吃月饼;但你知道么,古人们为欢度这个传统佳节,“节目”可比我们丰富、讲究多了!
\n除了焚香拜月,老重庆人过中秋时还有“摸秋”这个习俗……在今年中秋到来之际,就和上游新闻记者一道在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文物故事中,来看看古人都是怎么过中秋的。
\n清 玛瑙兔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
\n“据史籍记载,‘中秋’一词最早出现在《周礼》一书中。”三峡博物馆的相关民俗研究专家介绍,但直到唐朝初年,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。比如,我们现在经常说的:“八月十五中秋节”就出现在《唐书·太宗记》中。
\n到了宋朝时,中秋节开始盛行。直到明清时鼎东策略,才成为了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,与春节、清明节、端午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。
\n“如今,每每临近中秋节我们就会看到一些主打古风的‘庙会’活动,会有仿古的拜月仪式。现场往往是一大群人集体参加。其实在古代这是不太可能出现的。”重庆市文旅协会副会长、知名历史文化作家司马青衫告诉记者,古时拜月其实是很私密的一件事,“并且拜月的多为女性。我们重庆有句老话就是‘女不祭灶,男不拜月’。”
\n民国 衔芝铜兔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
\n具体到民间,不同地方对应的“规矩”也不同。
\n说到这里时,司马青衫特别以重庆民间拜月时插香的方式举例说,“旧时重庆人拜月时插的香叫‘橙子香’。一般是拜月前选好一个橙子,在上面把香密密麻麻插满鼎东策略,就像一个刺猬一样;再用一根长一些的竹竿,插上去做手柄。”
\n而当时的拜月也一般是女子给嫦娥说说心里话。“大家说的也大多是祈求姻缘,或是求子之类的祈福。”
\n而嫦娥奔月的传说不光已经流传了千年,同时还成为了不少艺术珍品的创作素材。在三峡博物馆的诸多馆藏中,自贡竹丝扇(又称“龚扇”,由清末盐工龚爵五所创)第三代传人龚长荣创作的“嫦娥奔月”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。它由细如绢丝的竹丝编织而成,绵软细腻。在国内外工艺品展览中曾屡获大奖。
\n而拜月结束后,大家还会去“摸秋”。司马青衫表示,在乾隆年间的《巴县志》中就有记载“中秋,妇女相率入园圃探瓜,以得为弄璋之兆,曰摸秋。”古语“弄璋”就是指生儿子。“偷瓜”就是取瓜内多籽的寓意。古人觉得这是象征“多子多福”。
\n清代的“金蟾”澄泥砚和玉蟾蜍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
\n在中国的传统神话故事中,中秋所赏的月,里面住着嫦娥、吴刚和玉兔。事实上,很多人都忘了的是月宫里还住着一种灵兽:蟾蜍。这也是为什么月宫也被叫做“蟾宫”,很多古时诗文中都是用“玉蟾”指代月亮。
\n自贡龚长荣制“嫦娥奔月”竹丝扇。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
\n在三峡博物馆的馆藏文物中,就有清代的以蟾蜍为原型的文房摆件,以及“金蟾”澄泥砚等。“金蟾”澄泥砚就是将整个砚台做成了蟾形,蟾身为砚盖,蟾腹为砚台,取“蟾宫折桂”之意。据文献记载,晋人郤诜(xì shēn)曾在皇帝面前将自己比作“桂林一枝,昆山片玉”,后世因此常以“月宫桂枝”来比喻才能卓越之人。科举制推行之后,由于乡试一般在八月举行,“月宫折桂”便成为科举得中的象征。
\n上游新闻记者 裘晋奕 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供图鼎东策略
鑫配资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